“如果高中时,有人能告诉我,喜欢同性不是错,也许我就不会在无数个深夜自我厌恶,觉得自己不配活在世上。”
“如果高中时,有人能告诉我,生理器官并不能决定我的性别认同,也许我就不会在羞耻与挣扎中觉得自己是个‘变态’。”
……
中学校园里,在性教育都未能普及的现状下,关于性倾向、性别认同等多元性别教育的内容更是难以触及。
然而问题从不会因为沉默就不存在,校园中因为无知和偏见带来的暴力往往更为残酷。
在2016年联合国针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的调查中,有25%的青少年曾经因为性别或性取向而遭受欺凌。
2016年同语发布的《性与性别少数学生校园环境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全部3452个学生样本中,21%的人报告校园中存在针对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的言语攻击(包括讽刺、嘲笑、起绰号、蔑视、谩骂、侮辱等);16%的学生报告校园内存在冷漠对待或故意孤立性少数学生的现象;5.71%的学生报告在校园内有针对性少数学生的性骚扰;更严重的霸凌还涉及身体暴力。面对这些数字和‘玫瑰少年’们的故事,我们都需要更多的行动,将“如果”变为现实。
11月16日到18日,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某重点中学国际部合作,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多元性别工作坊。我们走进校园,和高中生们聊了聊LGBTQ+和公益行动。活动之后,来看看同学们怎么说——@杨七:我第一次了解到其实没必要这么早给自己的性取向下定论,性取向是流动的,要给自己充分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时间。
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关于多元性别的正确认识是自我认同的前提,也是让更多人能够尊重并友善对待LGBTQ群体的开始。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和同学们科普了多元性别的相关基础知识,比如SOGIESC(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特征)、性别大象图、酷儿理论等等。有同学说这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些知识,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有自己的同龄人因为自己的性别认同正在经历挣扎。@Jooooo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认同,要互相尊重。少数不代表错误。
基于研究数据和北同社群工作的经验,我们也和同学们分享了中国LGBTQ群体的现状。家庭、职场、学校、宗教...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歧视和偏见令很多人深处柜中,然而出柜后可能面临的不同形式的歧视与暴力,更让一些伙伴陷入困境。在柜子里的“不可见”,也让很多社会服务忽略了LGBTQ群体的需求。在同志心理健康的专题分享中,我们和同学们讲述了LGBTQ群体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在社会压力下,面临更高抑郁风险的LGBTQ群体却往往得不到友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些困境呈现出黯淡的现实,也让大家看到,歧视和偏见可能产生多少复杂的后果。@杨七:我了解到使用跨性别者期望的称呼TA们减轻71%的焦虑,这个数据让我很震惊。因为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合适的称呼能让跨性别者舒适这么多,也第一次意识到正确的称呼能让TA们感觉到被尊重,被看到。
在跨性别专题分享中,我们和同学们科普了关于跨性别群体的知识和现实困境。从公共空间中厕所的设置,到性别肯定手术、证件修改时的阻碍,跨性别者所面对的难题是具体且环环相扣的。同时,更高的抑郁风险、更严重的歧视和暴力也令跨性别群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危机。有同学和我们分享感触时也说到,看到跨性别群体所遇到的困境时,那些数字和案例令人震惊和胆寒。@Casey:之前认为在中国LQBTQ+群体的平权历程进行的很慢,感觉近几年甚至有些倒退,但是看了北同等非盈利组织所做出的贡献后,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在努力的,从一些小事中也能体现出一点一滴的进步,感觉有了希望。
在这几天的活动中,我们还和同学们分享了国内同志公益的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北同和不同社会组织所作的种种努力,从推动去病理化、友善心理咨询、跨性别社群支持服务,到在企业中推进性别多元...没想到的是,同学们对于北同的公益行动很有兴趣,还给我们加油打气。这也让这个短短几天的活动,不再只是一个单方面的输出,我们也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感受到进步、获得了力量。收集活动反馈时,好多同学都和我们说:“加油”、“请坚持下去”、“相信未来会更好”;说:“你们要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光亮的地方去。”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每一句“加油”、每一句友善的言论,都是我们此行的礼物。